东边日头西边雨--成本投入此消彼长
2010-12-16 信息来源: 东莞鞋材网(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
内迁的目的在于享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从而解决生产成本,这犹如一座天平,当企业向这端移动时,势必会远离另一端。企业在得到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时,却不得不面临着物流上的投入加大。早在2002年,广东东莞厚街镇的国内最大女鞋出口企业华坚集团就在江西赣州投资3亿多元,兴建生产基地。华坚江西基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需要从东莞采购。当时,赣州至东莞的高速公路未开通时,缺少8公斤的材料,整条生产线都可能停产,老板只能派小车连夜到东莞采购然后送到工厂。高速公路建成后,江西基地与广东之间每天仍然需要对开十台货车:一边运送原料,一边将生产的鞋运到深圳港口出口。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鞋业制品的成本投入,原本想通过控制成本来谋求更大利益空间的算盘并未达成。
像华坚一样,很多内迁鞋企都希望就近采购原材料,但鞋材厂商也很苦恼,内迁后的鞋企分布得太散,供应商每去一处都需要时间和人力、物力,不像在鞋厂集中的东莞,鞋材商可以同时向几十家工厂供货。反过来,内迁的鞋企采购也比较困难,往往因缺少配套厂家而痛苦,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一些鞋企少根针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去,如果库存太多,鞋的款式一变,大量原材料又报废了。很多企业在内迁后会发现,物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问题比之前遭遇的劳动力缺口问题更加严重,而且随着内地经济的迎头赶上,当地的人工水平也逐步提高,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并不多,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内迁显得是得不偿失,多此一举了。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摇篮,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也是中国鞋业的集散地。新世纪,随着土地的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先作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东莞等地的鞋企开始规模化内迁,东莞开始部署“腾笼换鸟”,一时间鞋业内迁成为了一种潮流。
候鸟迁徙表面上看是一种主动行为,其实都是生活所迫。鞋业的内迁表面看是一种自主行为,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所迫。当“腾笼换鸟”政策出台,沿海的土地、资源、能源等都趋于紧张,促使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鞋企不得不选择内迁,对于那些很多由手工作坊成长起来的本地鞋企而言,内迁往往是他们所能选择也是所愿意选择的最后一条出路。
而且很多鞋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自己“奉献”过后,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了,而被“发达”地区放弃,现在的所迁之地会不会重蹈“发达”地区的后尘,在利用之后也会抛弃鞋业呢?当今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日千里,几年后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是否又要做新的迁移动作呢?
这种担心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被事实证明的一种预测。据悉,重庆璧山瞄上IT商机,欲“腾笼换鸟”,并将逾期没有开发的面积1000亩的奥康三期工程进行了冻结。随后,璧山县鞋业办公室并入县经信委,降级为科室;璧山微电子产业园发展专项领导小组成立。目前,璧山出台招商新政:工业园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招商,每年税收贡献少于10万元/亩的企业,一律不许进园。据当地鞋企称:“璧山没有哪一个鞋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鞋业毕竟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传统制造业,代工、出口才是主要出路。当时璧山政府希望奥康以2600亩的土地为阵地,利用奥康在行业的影响力,带动璧山的小作坊进行产业升级,把鞋销往欧美市场。然而,西部的原料和成品的运费推高了鞋业的生产成本,这一点王振滔心里非常清楚,所以他只把内销品牌“红火鸟”的生产线放在璧山,其他沿海鞋企也不是傻子,只是试探性内迁。至此,璧山引进奥康时的宏大目标已然落空,璧山全县制鞋商户在5年内,从2000家锐减到目前的1000家。在这样的形势下,璧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鞋业,“腾笼换鸟”,谋取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IT业。目前,台湾维鲸电子在璧山落户,约有50家微电子企业与璧山达成意向投资协议。
专家称,鞋业内迁是因为沿海地区在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能源的紧张,鞋业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加上沿海的劳动力成本高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本来就是“刀片利润”的鞋业不能维持生计,鞋业不得不进行本能性地迁徙。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条件。如果我们用辩证的视角去看待鞋业内迁,我们就会发现,鞋业内迁岂是因为鞋业的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同质化严重等内因造成的,只要鞋业的传统制造业性质不变,迁到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终点,都将遇到和沿海相同的困难。
很多内迁的企业对此很有体会。内迁前,当地的人力工资比东莞便宜很多,但由于当地经济的走高、交通的日趋便利,劳动力差价迅速缩小,劳动力成本基本没有了比较优势。土地和水电价格较低是内地的优势,但在内地剩下的水电费也只能冲抵运输成本。据相关的估算,与东部沿海相比,在西部生产一双鞋企业可以节省20%的成本。但西部企业的出口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内迁的优势也渐渐地消失。
早前,由于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生产成本上升,很多大型的制鞋企业不得不酝酿内迁计划。为了借助中西部的人力、税制、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一些大型制鞋企业选择了再三“出走”。以宝成国际集团为例,宝成选择了阳新,是因为阳新县是全国鞋匠的主要输出地,有超过10万。工程在建设时,阳新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宝成鞋业宝加鞋厂招工工作的通知”,按照计划,宝加要在2010年3月1日前招收第一批工人:10300人,结果到期,招到的人数与计划相差甚远。这也让宝成的决策者们感到了纳闷,为什么在著名的打工县建厂也和在沿海一样招不到民工呢?
实践证明,鞋业内迁不可能一“迁”就灵,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也可能出现民工荒,也不能把身家性命“押”在一些政府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上,鞋业在发达地区出现的尴尬也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鞋企内迁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急救“措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鞋业只有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差异化之路才可能临危不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