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分站切换

美中订阅号

实时获取圈内资源
免费订阅鞋业头条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首页  >  会员动态   >  鞋企:产业升级不能“一刀切”

鞋企:产业升级不能“一刀切”

2008-01-30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2008年深冬时节,与北方本世纪以来最严寒的冰雪天气遥相呼应,南方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面临着一次寒冷的考验。来自政府统计部门和民间研究机构的数据均指向同一个事实:珠三角上千家鞋厂倒闭,万余港资企业面临关闭潮,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春节后迁离或难以为继。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人大政协两会上,有代表认为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撤离,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反对者则提出,看看弹丸之地的香港,产业升级之路走了多少年,再想想广东数千万民工如何升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报选择了一家有代表性的代工企业,倾听企业老板的心里话。所说的“有代表性”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一家纯粹的代工企业,且从事代工的时间不短于3年;其二,规模在广东制鞋企业中处于中上等;其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

  东莞众诚鞋业有限公司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42岁的董事长李建新2003年开始在东莞厚街办鞋厂,接受贸易商下单向美国市场供应女鞋。当身边的鞋厂一家家关闭大吉,众诚一路小走,稳健经营,如今已成600人规模的中型代工厂。

  东莞厚街新塘村,马路两边排满了厂房,做为全球鞋企最集中的东莞市,八成以上的鞋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记者走进众诚公司,厂房正在车水马龙地出货,鞋盒堆满了写字楼门前的院子,总经理办公室关闭着的门里,不时传出了激烈的谈话声。终于结束谈话从房间里走出来的李建新对记者说,“要逼进口商加价。”

  低端企业关闭有利于产业转型和升级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本报记者从与李老板的对话中认识到,现实还不允许我们做此浪漫之思。

  记者:我们先说说从2003年到现在,公司规模增长的情况吧?

  李建新:2003年7月份进入东莞新塘村成立众诚鞋业有限公司,当时只有一条生产线,整个工厂员工约200人,一年后,又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员工300多人,2006年12月,继续增加一条成品线,员工达到500多人。但是利润很差,虽然销售有一定增长,过去的产量每年按20%幅度增长,实际上利润是在下降的。我们工厂主要生产的是中低档的鞋类,在新塘做这种产品类型的工厂很多,很多倒闭的工厂也是做中低档产品为主,鞋类原料以PU皮革为主。从2003年到现在,眼睁睁看着部分工厂在一两年内搬迁,甚至倒闭,自己必须要临危不惧,存活下来。总的来说,目前我们的订单比较稳定,规模是有的,可产量做大的同时,利润在下滑,现在每天鞋子的产量接近5000双。

  记者:除了外贸公司下单,你们代工外,你们会考虑自己接单吗?

  李建新:外贸公司从国外的百货买一个最时尚的新款原样鞋,让我们去拷贝。我们找最接近的材质去代替原样鞋,最常用的是PU类皮革,这样就降低了成本。由我们来打样,也就是开发,然后通过外贸公司拿到国外市场给买家看,客人看中后就下单,我们紧接着备料生产,出货。接单也会遇到其他的企业来竞争,竞争的主流并不单单是价格,有的工厂出的单价虽低,但不一定能把鞋子做出来。

  客人很看重综合素质,我们一直都是接美国市场的订单,目前与固定的外贸公司合作有4年了。我们的女鞋100%都是出口美国,没有做欧洲线订单,因为欧洲线订单比较零碎,做不起产量,做加工的要靠产量,欧洲国家人口不是太多,不同的国家还要不同的包装,包装和出货都比较麻烦。欧洲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很严,很多原材料需要检测,这样费用很大,而美国的设限比欧洲低得多。

  有些工厂是自己接单,既搞生产,也搞贸易,但成功的不多。不但精力分散,资金也分散,像5000人至几万员工的大工厂,我们这种中等规模的生产不能往各种渠道上投入太多。鞋厂的规模做大和接的订单有关系,比如,接的订单是大品牌,批量比较大,可以把企业规模做大。如果做的只是二三线的品牌,本身订单量不够大,工厂越做大,就越难操作。

  记者:鞋厂的成本由原材料,工资,房租水电费用,税收等等构成,在过去的这几年里,从众诚的情况来看,哪部分成本增长最快?制鞋行业除了关注产业链的配套,还有哪些因素是你关注的?

  李建新:最快的是工资增长,2003年刚开厂的时候,最高的工资是900多块,最低是500多块,我们现在最低的工资都是1200元左右,已经翻倍了,生产线上的工人最高能拿到1800块。无论是以计件来算,还是技师,他们的工资水平都在1800元左右。况且招工难,工人流动性很大,工厂倒闭了很多,却不知道工人流失到哪去了。

  总体来说,劳工的趋势是一直在减少。而原料采购的增长并不是太大,另外,影响我们的最大因素是汇率差。4年前,人民币还保持在8.26左右,现在变成7.20,汇率差相差太多了。但是现在美国的鞋子市场单价没有涨,美国的进口商和美国市场在压制中国的鞋子出口价格。过去5美元能兑换40多元人民币,现在5美元只可兑换30多元人民币。过去鞋子的毛利率是15-16元,现在退减到10元左右,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了。

  2008年影响企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一是汇率的波动更大,二是新劳动法实施以后,工人工资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30%,三是国家通货膨胀,石油涨价后很多原材料也在涨价,PU的主要原料还是石油制品,两者紧密挂钩。尽管原材料上涨,但生产原材料的厂家之间存在一种竞争状态,原材料上涨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

  记者:有没有考虑过搬迁工厂,换个新环境发展?鞋子的价格没涨,鞋厂的利润微薄,你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李建新:厚街的主要产业就是制鞋业,这里鞋厂规模大小不一,从一百多人到上千乃至上万人,新塘村的台资鞋厂居多,类似我们这种中等偏上规模的制鞋企业,多数是内地人置办的。我们做的都是时尚女鞋,全是加工,外销,就等于是代工,这恰恰是利润最薄的环节。

  外销通过贸易公司接单,制鞋的材料由我们去市场采购,所以我们不能偏离产业链,时尚女鞋需要的材料是随着季节千变万化,厚街可以说是原材料的采购中心,各种各样的面料,内里料,丝扣五金供应齐全,靠近时尚和前沿的地带,具备配套成熟的产业链。目前还是不会考虑把工厂迁往内地,因为成本高,比方说离港口比较远,物流运输费用增加,要是把工厂迁到湖南,江西一带,原材料采购就成问题,原材料不齐全不配套,自然会影响生产。如果只做男鞋,做内销,工厂可以搬到内地去。要做外销还是不行,这牵涉出口的问题,内地离港口比较远,而且有时不能整柜出货,就需要和别的工厂并柜。我们委托的外贸公司有四五间配套工厂,要是哪家工厂的货不够一柜子,就从别的工厂拼凑。工厂太多,难免引起恶性竞争,淘汰一批也是大势所趋。

  我们跟美国客户谈判,提出鞋子加价的问题,事实上很多美国的进口商之间相互拼单价,加工的工厂也相互拼单价,结果双方都没赚到钱。

  竞争过程中,有一部分美国进口商倒闭,部分鞋厂也相继倒闭,淘汰一些工厂和贸易商,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就会回升,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经济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鞋厂的出路是美国进口商必须提高价格,他们应该会逐步地加价。比方说,我们的鞋子单价是10块,期望每双增加5块,这样单价涨50%,弥补了成本上涨的空间。美金价格下调和汇率差使我们遭受着双重压力。

  记者: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劳动法》的实施,厚街是怎么对企业开展这项法律的宣讲的?你怎么看?

  李建新: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法增加了珠三角制造业的成本。根据新法,由于企业在职工解雇补偿、保险、福利待遇等领域的开支增加,估计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大致增加三成,劳工成本则会增加20%-30%。今后对于员工加班的工资核算办法,我们还不是吃得很透。前一阵子,厚街镇政府召集了很多企业,在会展中心对新劳动法例的实施举行了宣讲会,给企业做思想动员。

  记者:很多企业都倒闭了,而你一直算是一路小走,规模逐渐扩大,你为什么能坚持做下来?有没碰到过什么风险?

  李建新:做企业要用心经营,吃苦耐劳,勤奋敬业。作为合伙人之一的大股东,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是上班时间,我会提前20分钟赶到公司,看看员工的考勤和早餐情况,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45分上班,6点下班,中间45分钟休息时间,6点45分上晚班,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

  代工的鞋厂,风险很大。一方面,客户和订单存在风险,如果没有好客户就接不上好订单,接不了好订单就没有好利润,就没法生存。第二方面,产品的品质要有保障,出国外才不会被索赔。如果品质没保障,鞋子出国外有问题,美国进口商就会给你拍图片,申报你的产品断跟、脱胶、脱底,就整单“黄”了,没回款还要赔偿,一单大的索赔很可能让一个鞋厂倒闭。有些工厂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目前中国出口美国的鞋子没有设限,美国本土尚未有制鞋这个产业,和纺织品不一样。每个鞋厂都有可能面临类似的索赔,我们亦曾遇到过贸易纠纷,赔了30多万。今年有个鞋厂被索赔200万,就地卧倒了。做鞋的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差,当遇到大灾难,资金链断开就足以致命。从产业链来说,除了贸易商,鞋厂,还有许多的鞋材厂,今年倒闭了很多鞋材厂,包括做皮料,做底料,做包装的。我们鞋厂对应60家原料供应商,根据成型的生产量,要是完成不了,就要找专业代工,每月我们买材料的费用100万左右。做鞋业充满复杂性,完全要自食其力,当地政府没有给予任何的帮助,不提供资金,不提供贷款。

  记者:谈谈你对这个产业未来的思考?

  李建新:我对这个行业的感觉是:舍弃可惜,嚼之无味,收益不大。整体行业的改善还是需要大环境,要倒闭一批经营不善的小厂,存活一批有竞争力的,这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活得更滋润。过去有些小厂没有订单,乱杀单价,没有合理的价位,造成整个行业经营无序,所以,必须淘汰不规范的企业。

  记者:广东现在都在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不久前出台的指导意见你看到了吗?

  李建新:没看到。广东确实是需要产业升级的,但是要切合地方自身的实际。比方说,厚街这个地方,70%都是制鞋企业为主,要是把鞋厂都迁走,岂不是人去楼空了?在中国,就没有不存在竞争力的行业,不能一味地去产业升级,更不能“一刀切”。产业升级需要让市场来调节,政府不能强行干预,产业升级重要的是内循环。就如经济学家龙永图说的:“我们不要整天想着产业升级,想着高科技,我们就做好我们的加工厂,我们就做好我们的制造业。”

联系

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22803288

公众号

美中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