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分站切换

美中订阅号

实时获取圈内资源
免费订阅鞋业头条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首页  >  会员动态   >  隐性倒闭 鞋业面临生死坎

隐性倒闭 鞋业面临生死坎

2008-01-30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过去一年,一连串新政策的实施,对广东加工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连带造成珠江三角洲上万家企业出现倒闭、外迁风潮。据悉,中国商务部近日派出了多名官员南下广东,以确定下一步政策走向。本报记者在东莞采访得知,现在已陆续出现了企业隐性倒闭的现象,春节过后,预计会还有企业大批倒闭或外迁。

  自去年12月底,中国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之后,让主要为加工出口的珠三角企业再受压力。从2007年7月份的出口退税下调、8月份44号文(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以及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一起来,缓冲期又太短,企业已经无从应对。

  据了解,近日东莞桥头镇有一台资家具工厂倒闭,老板溜走,欠下了800多万元工资。2007年10月,东莞具有代表性的台商制鞋业常登鞋业突然停业,用4000多万元经济补偿,将员工资遣。而据亚洲鞋业协会资料,2007年前三季,广东已有大约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

  此外,近半年来深圳玩具企业数量也已锐减。深圳玩具厂商表示,从2007年8月份“美泰玩具”事件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加强了玩具出口许可注册登记,重新发放玩具出口证书,如果企业在2008年1月1日之前拿不到证书,出口就有问题。8月份,政府核查发现,深圳之前有出口证书的1200家玩具企业,只有500多家在运作,其中200多家是合格的。经过整改后,在12月底拿到证书的深圳玩具企业只有300至400家。

  另据了解,目前企业的外迁都还是悄悄进行,而且不敢用原来的公司名,怕引起供货商的不安催讨货款。在此过程中,原本依附于大工厂生存的众多小工厂也只能倒闭。

  加工贸易这个行业在衰退。东莞一家生产木制品玩具的港资企业总经理表示,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倒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同行准备过完春节就关厂,有的打算再观望半年、一年。黄明智也同意,现在已经陆续出现企业隐性倒闭,而过农历年以后预计会出现企业显性的倒闭潮。

  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感到问题严重,因此,商务部也在反复研究。业界人士分析,一方面政府要缓解贸易顺差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政府又要避免政策出得太急,企业没有消化空间而伤害整个产业。

  广东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处长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多次调查研究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政策调整会循序渐进,给企业适应过程。但是汪涛强调,政策调整的产业导向是正确的。

■相关报道

  厚街欲打造鞋业总部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城市谋求的“变身”之路。

  产业转移在珠三角,早该不是新鲜的故事。

  如果说持续的原材料、工资等成本上涨,是市场不断向珠三角企业发出了信号,那么,一直以来政府导向给企业释放的信息,是同样的指向:珠三角的出路只有一条,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惟一的出路。

  面对大量鞋企的迁出,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表示,他并不为此担心。因为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目前东莞鞋的产量仍占全国的1/4、全球的1/10,厚街的国际鞋业采购商超过1000家。

  陈仲球说,政府目前正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何谓总部?即新产品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的开端,另外还是信息交流的中心,贸易订单的中心和定价的中心。这个基地是为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的,它不一定给你增加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而是给你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

  在东莞,一些优势的制鞋企业并没有迁移。全球最大的女鞋贸易商、美国利威鞋业公司总裁查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并不打算离开东莞,因为没有一个地方产业链像东莞这么完善,而且这里的工人做鞋10多年了,都很内行,目前在全世界仍然是最好的地方。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城市谋求的“变身”之路。

  据了解,目前各城市也已确定基本定位,深圳发展高科技,广州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惠州是能源及石化基地,东莞打造为先进制造业的总部基地,佛山则大力发展陶瓷装备制造业和产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拒绝污染,做强陶都”。(南督)

■分析

  千家鞋企倒闭供应链之伤

  珠三角上千家鞋厂和协作企业纷纷倒闭,究竟是为什么?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郑渝生教授认为,除了整体行业的不景气之外,更关键问题还在于,中国企业对外热衷于打价格战,对内则热衷于向供应商拼命压价,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崩溃。“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低成本优势依然存在。中国出口的产品即便提价30%,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力,”郑渝生说。中国上千家鞋厂的倒闭,并不是因为受到了海外竞争对手的冲击,而在于中国企业至今的“自相残杀”。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

  经常被用来当作供应链管理案例的是戴尔。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脑,但它基本上不生产任何电脑部件,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将这些零部件采购进来,然后组装成戴尔品牌的电脑,并对那些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本质上来说,戴尔是一家供应链管理商。“做公司就是做一个生态链,整个环境都要好,你才能好起来。不是大家斗来斗去就能够斗好的,”郑渝生说。

  因此,供应链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合作。这种合作贯穿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大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往往是利润争夺的关系,他们倾向于选择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尽可能将成本压到最低。

  许多中国企业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这往往不是因为这家公司的能力问题,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品质问题。郑渝生说:“质量不在品牌公司手里,质量在供应商手里,它有千千万万的小供应商,它关心的是供应商不要赚我太多的钱,把成本降到最低。”

  日本的丰田汽车是一个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丰田汽车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郑渝生说:“为什么丰田汽车做得好?它说我汽车做得好没有用,你变成我的供应商,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你做得跟我一样好,你才能够给我做供应商。”“中国产业升级必须创新,不仅是技术与品牌方面,还包括业务模式的创新,中国厂家必须改变价格战的单向思维,因为中国的出口价格已经很低了,国际买家看重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供应链的质量与稳定等多种因素,”郑渝生说,“中国企业应该加强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在中国运用

  郑渝生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品牌背后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和来自别的国家的竞争对手竞争,和供应商的合作非常重要。但在中国,这种合作精神非常稀缺。郑渝生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双方之间缺少信任,将商场的竞争看作一个你赢我输的竞争。“大家都知道,如果合作的话,这个饼就可以做得更大,为什么我们不愿意一起去做呢?是缺乏信任,缺乏一种共赢的意识。”

  这种信任的缺乏还在于合作双方之间没有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郑渝生认为,很多企业还处于一种机会导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什么地方捞一下就捞一下”,其结果就是缺乏品牌意识,往往为了短期利益去牺牲长期的品牌利益。

联系

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22803288

公众号

美中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