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分站切换

美中订阅号

实时获取圈内资源
免费订阅鞋业头条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首页  >  会员动态   >  珠三角鞋企阵痛中谋变

珠三角鞋企阵痛中谋变

2008-02-25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随着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及劳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珠三角鞋企正为代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模式付出代价。最新统计显示,目前珠三角已有上千家鞋企倒闭或外迁

千家鞋企倒闭外迁珠三角鞋企正经历着产业阵痛。

亚洲鞋业协会最新统计,目前在我国鞋业代工贸易集中的珠三角,已有上千家鞋企倒闭或外迁。其中,东莞1000多家鞋企中,就有200—300家倒闭。倒闭的鞋企包括鞋厂、配套材料厂、鞋机厂、鞋业贸易商等,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十几家上千人的台资鞋厂。这些倒闭企业的生产能力占珠三角制鞋业的10%—15%,涉及员工15万—20万人。目前,珠三角鞋企中,已有约25%的企业到东南亚设厂,约50%的企业到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我国内地省份设厂,而留下来的25%的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鞋业而言,在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成本大幅增加的多重压力之下,珠三角鞋企的成本不断加大。

广东一家鞋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时,按“低保”和“高保”额度的不同,企业要负担每位员工保险费的70%—80%,大约每月人均支出200元左右。而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如员工离职也成为企业需要负担的成本之一。而这部分过去无需企业承担的支出,如今已变为企业的大额补偿。此外,培训也将成为家常便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

尽管珠三角鞋企的劳动用工成本在加大,但“劳工荒”也进一步加剧鞋企成本的上涨。

专门为耐克等大品牌商加工生产鞋产品的广州番禺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称,该企业有员工近2万人,为留住工人,工资逐年增加,现人均月薪基本在千元以上,加上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大增,综合成本增幅在10%以上。

为代工付出代价

珠三角鞋企在我国制鞋行业,占有重要地位,仅东莞市年成品鞋采购量就占到世界的60%,同时形成以东莞、深圳、广州、中山、南海、顺德等地企业为龙头,逐步伸展至粤东、粤西两翼,如惠东、潮州、揭阳、吴川、茂名等地。珠三角鞋企多达五六千家,庞大的珠三角鞋业带在制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鞋材制革、制鞋机械、五金配件等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早在2005年,珠三角鞋材、鞋机企业就已突破3000家,制鞋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突破200万人。

然而,与同是制鞋业基地的江浙、福建相比,在珠三角如此庞大的制鞋产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鞋企是做代工生产的。随着劳动用工成本的增加,这种过于依赖代工贸易的产业模式,使一向仰仗低劳动力成本并以低价代工占据国际市场的珠三角鞋企失去以往的优势。

一家专为阿迪达斯等品牌代工且拥有近4000名工人的台资企业——常登鞋业有限公司宣布于2007年12月20日停止经营。而更多靠代工生存的珠三角中小鞋企业,已不堪重负。

据了解,珠三角超过80%的鞋企采取代工贸易的形式。目前我国对全球出口鞋类产品整体平均单价不足3美元/双,很多代工企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

  近两年,由于珠三角鞋企间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客户对鞋品要求越来越高,综合成本大幅上扬,而许多中小鞋企却不具备与客户议价的能力,代工费和产品价格无法提高,这使越来越多的中小鞋企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使鞋企的毛利率由过去的15元左右,减至目前的10元左右。以东莞华坚鞋业贴牌生产的中高档女鞋为例,其一双出口价在14美元左右的女鞋,只能从中赚取1—2美元。

而这些不利因素迫使珠三角的部分规模鞋企将生产线向成本相对偏低的内地或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转移。统计显示,东莞厚街将近50%的台资鞋企已开始在越南新增生产线。

珠三角鞋企正为以代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模式付出代价。多方寻求变革

同样面对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温州等制鞋业基地所受到的冲击却小于珠三角。温州鞋企在代工生产的同时,也在开拓国内销售渠道,并拓展属于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这为他们增加竞争的筹码。而对于珠三角大多数鞋企而言,既没有采取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又缺乏自主品牌。

虽然多方原因导致珠三角上千家鞋企倒闭或转移,但要重新建立一个如同珠三角一样完善的鞋业产业链,尚需很长的时间。目前,珠三角的一些鞋企已开始认识到,此次经历的产业阵痛,是对珠三角鞋企落后竞争方式的一次变革,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也注意到,此次危机更像是一次转机——珠三角已倒闭鞋企的产能之和还不及一家行业龙头企业。谋变,成为珠三角鞋企的共识。

广东真皮女鞋十强之一的东莞市银升鞋业有限公司营销部总监郑晓波表示,企业正通过多种措施消化成本压力,并已着手开拓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销售额已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压力。此外,企业正通过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目前,华坚、裕元、海丰等大型鞋企虽然已在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新建生产基地,但他们并没有缩小在珠三角的生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

可见,珠三角鞋业出现危机未必是一件坏事,经过优胜劣汰,更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鞋企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

联系

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22803288

公众号

美中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