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鞋业 跛脚难迈“三道坎”
2008-06-06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曾经辉煌一时的重庆制鞋产业,目前正处于阵痛期:良莠不齐的手工作坊,被流水线生产企业挤在市场一角;意欲突围时又发现产品附加值跟品牌鞋有着天壤之别;要建自己的内销渠道,却受到资金和产品品种的双重制约。更让企业困惑的是,本地鞋业赖以生存的外贸渠道,其实只是一种先天不足的跛脚模式。
想要走出去的重庆皮鞋,能否迈过“三道坎”?
良莠不齐
手工作坊难敌流水线
在目前国内公认的五大制鞋基地中,重庆的实力最弱。而在10年前,重庆制鞋产业还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据重庆市金豪鞋业总经理江朝义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和成都的制鞋产业实力相当,甚至和温州的差距也不大。在国内男鞋市场上几乎占到了1/3的份额。
在2000年以后,重庆的制鞋产业开始走入一个衰落期。当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重庆制鞋基地之一的璧山县,700多家鞋业生产企业中注册商标只有8个,而一些企业采取盗用别人商标来进行生产。
许多制鞋企业都切身地感受到衰落的全过程。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制鞋业的江朝义告诉记者,企业发展到2005年,终于招架不住温州鞋的竞争,退出了国内市场。
重庆市冠中鞋业总经理吴广云最近也感觉到,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州20—30元/双的廉价鞋的冲击,“他们的价格比我的出厂价格还要低。”
吴广云说,“温州的优势就是流水线生产。同样的原材料成本,璧山做高档鞋的人工成本是16元/双,流水线生产的人工成本是7元/双;低档鞋的手工成本是12元/双,流水线生产是6元/双。”
附加值低
无品牌只能赚点小钱
对重庆鞋业,江朝义感受更深的是其低附加值。“因为工艺差,重庆鞋逐渐被市场淘汰。现在的鞋类内销市场上,几乎看不到重庆造,其更多转向了国外市场不发达地区,美其名曰‘外贸’。”
璧山鞋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与广州、温州的大型制鞋企业相比,璧山鞋厂绝大多数是小型企,其生产模式一般为定单式生产,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中型企业大量采用的,是手工辅以机器设备的半流水线式生产加工工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朝义坦言,“目前重庆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极少。明月皮鞋、科而士皮鞋等,在重庆颇有名气,但在外地市场,也曾遭遇挫折。以科而士为例,前几年曾在东北市场上受挫,随后又在西南市场遭遇激烈竞争,现在其主要市场只有重庆、成都和广州。”
国外市场对重庆鞋的品牌认知度不高。重庆帅美鞋业总经理陈训毫不掩饰地说,“虽然公司有自己注册的品牌‘多君登’,但是国外经销商不认。所以,企业70%都是贴牌出口,只有30%用自己的品牌,其利润也相差一倍。”
璧山县劳动局局长刘智国介绍,重庆制造的鞋子批发价为70元—90元/双,而贴上其他的牌子就能卖到500元一双。
渠道不畅 家门口竞争难以应对
前不久,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曾作过这样的预测,“今年将是中国皮具内销的大战之年,而企业销售渠道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已经成为制鞋企业的一种主流趋势,凡是大一点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卖店。
在这一点上,外地企业走在了前列,许多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重庆市场。据了解,中国7个名牌皮具品牌中,皇冠、新秀、爱美德、保兰德和菲格尔等5家皮具企业已计划来渝。
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大战,重庆本地的制鞋企业,并没有作好迎敌的准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销售渠道。以璧山县为例,“80%以上的企业没有直销渠道。”据璧山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巫正厚介绍,大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仍然采用代销和自产自销的销售方式,没有直接面对消费市场。
没有自己的直销网络,企业就无法及时了解顾客需要什么。也无法对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巫正厚认为,更重要的是,“代销市场的风险比直销市场大,其中间环节的资金支付不能保证,产品也经常被积压。如果采用代销的方式,将有一半的利润被经销商赚走。”
事实上,建立自己的内销渠道并不仅仅是转变观念那么简单。
一个像样的专卖店,要投入50万元以上的资金;要有相当多的店才能养活一家企业。另外,建立直销店需要大量的品种与之配套,一个直销店要有几百上千个品种来支撑。
在巫正厚看来,“至少要发展到上亿元的资产规模,并且具有强大的开发能力,才能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而目前大多数重庆制鞋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只做边贸
外销就成了“单脚跳”
另一方面,目前重庆鞋业赖以生存的外贸渠道也不容乐观。
据本地一些制鞋企业反映,目前外贸产品还只能通过二级批发市场来完成。就像璧山县招商局党组书记董奕锋所描述的,“大多数鞋企把货物送到边贸口岸的批发商手里就算出口了。”
吴广云的企业就是如此。他的边贸渠道是,把货物运送到新疆的边贸口岸,再通过新疆的经销商,出口到中亚国家的批发市场,由国外的客户到批发市场上去采购。他告诉记者,“有2/3的出口不直接面对国外采购商。国外采购商一般在边贸口岸经销商那里看样订货,由边贸口岸经销商把订单转给我们,我们只负责照单生产。”
巫正厚称,外销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外贸,第二就是边贸。相比而言,直接外贸便于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同时也能及时回笼资金,而且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反税。
但目前的情况是,重庆鞋厂大多数只满足于边贸。也就是在边境口岸某个地方设立销售门市,然后跟外商进行洽谈。由于对国际市场了解不是很充分,这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边贸经销商都能对接,如果质量有什么问题,也许就不按时足额交付货款。
来自专家的担忧也是显而易见的。日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陆德明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在,这将导致“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会更难。
“受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和浙江的不少皮革企业已经感受到出口受阻。”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的话证实了这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