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业巨头赴俄罗斯处理“灰色清关”
2008-11-22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11月初,俄罗斯中国闽南商会相关人员和泉州市相关领导等一行7人远赴莫斯科。是什么事,让闽南商会与政府部门联手行动呢?原来,两个多月前,也就是9月11日,俄罗斯总检察院派出上百名特警,以打击“灰色清关”为由,查封了莫斯科阿斯泰(ACT)市场在内的8大仓库。其中,就包括价值4亿美元的泉州鞋服。此次,他们远赴俄罗斯就是为了与俄方商讨中国货遭俄罗斯查封的事宜。
9月11日晚,俄罗斯官方以打击“灰色清关”为由,对莫斯科的阿斯泰(ACT)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货物价值大约21亿美元。日前,记者联系上了俄罗斯中国闽南商会会长王槐铁。他说,在阿斯泰市场做生意的华商几乎每个人都有损失,其中泉州有100余家牵涉其中,涉及金额价值约4亿美元。
如今,被查封的8大仓库门口,每天都有特警轮班值勤。遭查封后,泉州市相关部门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应对。王槐铁说:“目前货物还不能动,情况不明朗。”相关人士担忧,一旦俄方拒绝归还查扣物资,企业形成巨额损失,或将直接牵连到泉州本地的制造企业。
查扣事发突然涉及泉商100多家
查扣事件发生在9月11日,当时许多在俄经商的泉州人都已回到国内准备过中秋节,王槐铁那时也在泉州的家中。“太突然了!这好比挨了一记闷棍,我们出口的鞋也是交了税才进去的。”在俄经商10多年的王槐铁如此形容他接到莫斯科电话时的反应。
事后,王槐铁了解到,这场风暴是由俄罗斯总检察院牵头,出动了大批警力突袭查封莫斯科阿斯泰市场(ACT)的所有仓库,税警还没收了华商在该市场内银行保险箱里的钱财。阿斯泰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日用品批发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就汇聚了包括泉州鞋服经销商在内的大量中国商人。据初步统计,遭查封的中国鞋服等产品,有五六千个集装箱,货物价值约21亿美元;其中100余家泉州鞋服经销商牵涉其中,价值约4亿美元。
与以往不同,这次是俄罗斯国家层面在打击灰色通关。俄罗斯联邦总理签署命令,禁止外国人在售货摊位和市场从事零售工作(即禁商令)。虽然“禁商令”早在2007年4月已生效,但在俄罗斯国内也有争议,所以一直没怎么执行,以至于中国仍有很多商家在俄境内继续沿用“灰色清关”的方法。
这次查扣事件涉及国内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2000多家企业,是有史以来被查封金额最大的一次。王槐铁说:“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格,规模也大了好几十倍,在俄中国商人损失很大。”
王槐铁介绍说,按通常的做法,货主和清关公司签一份运输协议,由清关公司负责把货物运到货主在俄罗斯的仓库,相关的通关手续及费用,都打包给清关公司,包含在运输费用里面,即“包机包税”、“包船包税”。
目前,一个集装箱货柜走船运从泉州到莫斯科,费用大概要10万美元。但这种通关方式产生的问题是,货主拿不到进口清单、报关凭证等。因此,一旦俄权威部门前来检查,就可能因无法提供海关有效文件而导致货物被查抄。“大家也都在考虑,今后要走正规清关的渠道。”王槐铁说,“联合泉州的企业成立一家公司,以符合俄现有政策手续报关。”
多次出面交涉有关部门积极奔走
得知消息当日,王槐铁马上召集了一些在泉州的商会成员开会研究,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至泉州市政府。市政府和外经贸部门获悉后非常重视。王槐铁介绍:“当晚,泉州市政府将事况汇报商务部,并派一名副市长全面负责协调此事。
9月15日,刚过完中秋节,王槐铁随即动身赶往北京。同时,他还联系到同样在俄遭查扣的温州和义乌两地的商会负责人,邀约共同赴商务部和外交部陈情。此后,泉州市分管外经贸的陈荣洲副市长、市外经贸局郑金福副局长等都先后赴京,协助泉州企业处理此事。
据王槐铁了解,由于此次查扣涉及金额重大,中国官方对此高度重视。除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多次出面交涉,9月底国务院还派出由外交部、商务部、公安部和海关总署等部委组成的工作小组赴俄罗斯谈判,希望能将在俄华商的损失减到最小。但到目前为止,双方的谈判仍无结果。10月1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曾给闽南商会发来传真表示,俄方承诺,案件审理期间暂不拉货。
俄罗斯中国闽南商会常务副会长蔡衍添介绍,11月1日,泉州市相关领导带领王槐铁等7人启程前往莫斯科,与俄方进行谈判,希望能将在俄泉商的损失减到最小。目前,牵涉其中的泉州企业都在焦急地等待处理结果。“接下来还要举行谈判,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总是能把损失降至最低吧。”
货物若难以要回或将波及本地制造业
有业内人士表示,涉及泉州的100余家鞋服企业,大部分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一旦事件朝不利方向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鞋厂可能会因此遭受重创,甚至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王槐铁介绍,现在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手续问题。俄方不仅要求有正规的通关手续,还要求必须有与阿斯泰市场仓库的租赁合同,在当地注册成立一家公司,聘请俄罗斯人出任会计师、会计等手续。这对从小生意开始做大的泉州商人来说,难度非常大。
而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在俄经商的泉州老板,多是以鞋服贸易为主。他们借助泉州本地鞋服制造产业的优势,下订单给本地企业生产,再发往俄罗斯销售。据王槐铁保守估计,至少有上千家的鞋服企业为俄罗斯贸易做生产配套。一旦下游的贸易商因为这场风暴,无法要回被查扣的物资,或因此错过销售良机,最终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很可能直接影响到上游的生产制造企业。
目前有关谈判仍在继续,21亿美元的货物依旧被封存。“不过,要回这批货物,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或许,最后补交一些关税就能要回来。”王槐铁认为,现在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政府也在尽力帮助企业,让企业都看到了希望。
尽管有一些泉商在本次事件中受到损失,但其中多数人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俄罗斯市场。打拼多年的经销商洪女士说,自己已在俄罗斯做了近十年生意,现在放弃并不是办法,只有通过以后规范运作来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不光是我,恐怕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老板都要好好反思一下,将来出口方向到底该如何调整!”
专家介绍,随着中俄边界全线勘定,将两国的合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更为有利,泉州出口企业对俄贸易方式宜顺应时势进行改变。
“不管政策如何走下去,俄罗斯政府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本国经济的做法不会改变,”蔡衍添说,“这个事件给了泉州商人一个教训,敲响了警钟,中国商人到了必须转变经贸模式的时候了。”他说,整顿市场秩序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商人来说是利大于弊,企业要认清这种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俄国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经贸合作模式和经营方式,从俄方的政策调整中捕捉新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边贸曾是中国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最主要途径。如,乌苏里斯克中心市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距离中国最近的中国商品市场。那里聚集着大量被称为“倒爷”的商人,他们通过这一市场将服装、鞋、帽、汽车部件、工艺礼品等各种各样的商品销往俄罗斯各地。
如今,对俄贸易形势良好,曾主要依赖边贸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泉州企业,面对当前难得的机遇,宜快速出击。泉州企业如今进入俄罗斯市场至少具备以下优势:首先是在中俄边界全线划定之后,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不仅会产生新的机遇,还使企业进入该市场有强大的保障;其次,在中俄边贸盛行之时,泉州就有不少商人在俄罗斯从事边贸生意,企业要了解俄罗斯市场及俄罗斯客户情况相对容易;最后,泉州产的鞋服、食品、工艺品、建材等产品在俄罗斯的需求目前仍然很大,一方面该国的轻工产品制造业相对不发达,另一方面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比以前大。
事实上,一批比较早得到信息的华商已经在积极谋划应对措施。记者了解到,已有业界人士着手准备在莫斯科为公司办理正式注册的手续,并打算雇请当地人作为工作人员。
新闻背景
"灰色清关"
“9·11”ACT市场查封事件之前,在俄中国货物被查封、拉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小到几个集装箱,大到上百个集装箱,华商一直叫苦连天。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是,2005年3月,莫斯科市郊萨达沃特花鸟市场价值8000多万元的中国鞋,被俄税警拉走,至今仍拒不归还。2006年6月,俄第二大城市叶卡杰琳堡价值约1.3亿元的中国鞋被查封。这些事件均与“灰色清关”有关。
上世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需进口大量便宜产品,于是大批华商在中俄间做起民间贸易。然而,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
这些“清关”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比正规报关关税要便宜一半多。这种清关方式后来又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相对于正规报关,被统称为“灰色清关”。这些“清关”公司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后,以各种形式办理清关手续,比如改换商品名称、以多报少、高值低报等,从中获利。而交了税的中国货主,却拿不到任何报关凭据,这为日后查抄事件埋下苦果。
“灰色通关”成为一些商人避税、官员腐败的温床,俄罗斯前总统、现总理普京曾誓言打击并确实做了很多工作。然而每次打击,最受伤的总是中国商人,一位在俄的温州商人无奈地说,我们想通过正规通关,却发现自己已处在“腐败官员、黑色势力”编制的庞大网络中,“想改邪归正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