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分站切换

美中订阅号

实时获取圈内资源
免费订阅鞋业头条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首页  >  技术检测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2020-03-26    信息来源: 美中鞋业网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通知,原文如下:

2020年全国准化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 规划收官之年,是“十四五” 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提升标准化治理效能之年。今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深入贯彻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大力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准化工作的略定位 

(一)抓紧研究编制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

1. 组建包括地区、行业部门等代表参加的标准化战略纲要起草组,在充分吸收“中国标准2035" 项目研究成果,充分论证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编制《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 
2. 支持中国工程院开展“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 

(二)抓好“十四五” 标准化工作的谋篇布局。 
3. 积极推动将实施标准化战略写入各地区、各部门“十四五” 规划,把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4. 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制各地区、各部门“十四五” 标准化发展规划。

(三)抓实标准化战略的互动对接。 

5. 加强标准化战略与国家重大战略互动对接,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标准化的重大需求。持续提高军民标准通用化水平。 
6强化我国标准化战略与国际标准化战略的互动对接,助力高水平开放。

二、深化准化改革,提升准化展活力 

(一)完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 

7.做好《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宣贯实施。积极构建协同权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体制。

8. 加快推动有关强制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初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 

9. 强化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执法监督,保障标准的有效实施。 

(二)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管理。 
10.严格控制推荐性国家标准规模,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强化标准审查,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立项和批准发布的工作效率。
11.加大推荐性国家标准整合修订力度,探索建立国家标准复审的新型评估机制,按专业领域开展国家标准体系的再评估。
12. 进一步完善推荐性国家标准署名制度。 
13. 健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标准快速制定机制。 
14. 推进国家标准制定过程更加开放。 

(三)规范行业标准的管理。

15. 加大行业标准的整合优化力度,重点制定本行业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标准,适量控制新增行业标准规模,提升单项行业标准覆盖面。 
16. 探索逐步减少一般性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鼓励社会团体承接相关领域标准供给。 
17. 健全行业标准备案制度,逐步公开行业标准备案信息,推进行业标准文本公开。 
18. 做好行业标准复审,开展行业标准代号的评估与优化,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

19. 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展重点,出台一批高量的地方准。
20. 
开展地方准化合改革点的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点成果。

21. 大力推京津冀、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准化展,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安标准体系 
22. 深入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与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制度的改革相衔接,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对标达标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和第三方评估。
23. 做好《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宣贯实施,加强对地方标准的监督管理。 

(五)推动城市标准化创新发展。

24. 开展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探索以城市为载体,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新模式与新路径。 
25. 开展都市圈与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应急联动等标准化工作,探索标准化促进都市圈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培育区域竟争新优势。 
26. 搭建城市标准化国际交流平台,以标准化促进国内外城市间的产能合作和贸易往来。 

(六)做优做强团体标准。

27. 大力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应用示范,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扩大先进适用团体标准供给。 
28. 引导和规范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强化团体标准监督管理,营造团体标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9. 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快团体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七)增强企业标准竞争力。
30. 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31. 开展2020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 活动。 
32. 加强对企业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提升企业标准质量水平。

三、强标准体系建提升引展的能力 

(一)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33. 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相关领域标准体系研究。 

34. 加快研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检测方法和量控制准,推疫情置、社会防控、防用品、疫情防控物产业链配套设备、城市管理、村社区和复工复准制修工作。 
35. 
鼓励社会组织制定疫情防控相关准,增加企复工复所需准的有效供 
(二)加强农业农准体系建

36. 出台加强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着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和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加大农业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服务、支撑标准研制。 
37. 加大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技术、渔业环境应急监测与生态修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标准制定。

38. 持续开展农业农村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质量提升、农村户厕建设和改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供给,健全乡村治理标准体系,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完善食品质量和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9. 落实食品质量标准清理结论,废止、制修订一批食品质量标准和计划,推进构建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40. 聚焦儿童用品、化妆品、纺织服装、家居用品、装饰装修产品等消费品领域,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要产品标准和配套检测方法标准。
41. 持续开展消费品标准一致性程度评估,推动空气净化器、儿童玩具、儿童家具等重点产品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42. 推动老年用品、残疾人用品和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相关标准制定,研究消费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追溯标准。 

(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标准体系建设。

43. 推动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44. 制定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软件等标准,开展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45. 完善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46. 推进自主核电标准体系建设。
47. 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智能运输系统、航空、卫星空间基础设施、商业航天等领域标准研制。 
48. 开展汽车信息安全、车用操作系统、通讯协议等智能汽车标准研制。 
49. 推进研制新能源汽车安全、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燃料电池及电池回收利用等相关标准。

50. 
健全绿色包装准体系,修限制商品度包装国家准,制定包装适宜度分级评价等准。 
51. 
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民爆等准升级换代,淘汰低端品和落后能。 
52. 
开展增材制造航行,研制用材料、工设备测试方法等标准。
53. 
深化新材料航行,推纤维、稀土、石墨准研制。 
54. 
开展国家高端装制造业标准化点。

(五)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标准体系。 

55. 推进区块链、物联网、新型云计算、大数据、5G、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智慧城市、地理信息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编制发布相关指南文件。 
56. 加快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等标准研制。研制军民通用物资和装备编码标准,推进物资编码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 
57. 完善超高清视频、新型显示、虚拟(增强)现实、集成电路。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领域网络安全国家标准。
58. 加快制修订生物样本库、工具酶、生化检测等基础标准,鼓励生物制品、先进医疗装备、生物基材料等生物技术应用领域共性和应用标准制定。 

(六)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59. 性服务业标准体系,研制子商绿色金融、社会信用、代物流、物流信息服代供应链准。 
60. 
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体系,研制子商交易品信息分编码标识、信息布、量追溯等国家准。 
61. 
开展先制造代服务业融合准研究、供准化点工作。
62. 
出台快递绿色包装准化工作指,加快制定一批国家准。 
63. 
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实施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专项行动,制修订家政服务、旅游度假区等国家标准,研制家政教育培、体育旅游,以及面向数字交通用的城市出行服务等新业态标准。 
 64. 
设统筹城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城社区服、托育服、养老服、社会保、公共生、公共文化、公共法律服、全民健身和残疾人服域研制布一批准。 
65. 
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专项,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点建,做好经验总结与宣推广。 

(七)化社会治理准化建

66. 优化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加快研制政务服务“好差评”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层政务公开等标准。 
67. 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市场主体保护、行政执法和监管等标准研制,开展营商环境标准化试点。
68. 制定一批消防、安全生产、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个体防护、救援物资装备等应急管理急需标准。 
69. 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应用标准体系,推进爆炸物品安全、刑事技术等社会安全标准制定。 
70. 推进气象、测绘等领域国家标准制定,完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系列标准。 

(八)加快生文明准体系建 

71. 制修订应对气候化、自然调查监测合利用、绿山建绿价、海洋调查与利用、生修复、海水淡化与合利用等准。 
72. 
优化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提升能效、能耗、水效等领域标准水平,完善车辆燃料消耗量等交通准体系。 
73. 
煤炭、油品等传统能源准升,健全能、天然气等清能源产储运用全准体系。 
74. 
新能源发电并网、能、能源互网、港口岸力需求管理等重要准研制。 

75. 
出台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文明建设标准,支撑福建、江西、州、海南等生文明试验区建 

(九)一步完善国家品体系。 

76. 开展有国家品和划的清理工作,准和检测方法准的需求,一步完善国家品体系。 
77. 
围绕农业农村、消费品、资源环境、生物技术、装备与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标准样品的研制力度 

四、参与国际标准治理,提升准国化水平 
(一)深度参与国际标组织治理。 
78. 积极履行我国担任ISOIEC常任理事国职责IEC主席履做好服支撑,在国际标组织治理革和治理能力提升中,分享中国践,提出中国方案。 
79. 
在可持续发展、展中国家参与、区域平衡、技术规则制定等方面,极参与国际标组织事决策,推际标准在国际贸易和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际标准共商共建共享。 

80. 充分发挥ISOIEC中国国家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在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算、数字生、智能制造、工化建造及工程建域,广泛开展国合作,加快我国优势术标准向国际转化,持动发ISOIEC标准中文版。 
81.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出更多国际标准提案,推动设立新的国际标组织机构,提高我国承担国际标组织机构负责人、秘书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际标准体系完善作出新献。

(三)促进标准互互通。

82. 建立金国家准化合作机制,持深化与欧盟、非盟、盟、东北亚、中亚、南亚的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与法、德、英、美、加、俄、沙特等国家的双合作。 
83. 
中外准信息交流,务实开展专业领域标准化合作,推进中外标准的相互比对、认可、采用,促进标准体系兼容。 
84. 
实施中国标准外文版行动计划,加快制定制性国家准外文版。 
85. 
实标通共建一路” 动计划,促一路” 软联通” 

(四)极采用国际标准。 

86. 开展国际标化行,推适用国际标准在我国用。 
87. 
加快疫情防控相关国际标准与国内准的转换,推出口品依据准和国内准的接,支持外出口企复工复
88. 
建立国际标准跟踪估工作机制,推国家准采与国际标准研制同步开展。
89. 
际标试验验证,提高国际标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科学管理,提升准化治理效能 

(一)准化制度建 

90. 加快完善准化法配套法制度,推动标准化法施条例的修,推国家准、行业标准、准以及国家品等章制修工作。 
91. 
强对际标组织国内位的管理,研究制定效考核法。
92. 
制定和完善各地区、各部准化法相配套的制度。 
93. 
研究推地方准区域同、区市地方准等管理制度建

(二)加强标准化与科技新的互支撑。

94. 积极争取科技计划对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标准快速立项的机制。 
95. 
强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对科技研发的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96. 
加快验证点布局,构建验证支撑体系。开展基通用、跨行业领域等重要国家准的实验验证平台建
97. 
组织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 

(三)提升准制修效率。 

98. 全面推行国家准立项视频制度,提升审评效率。加强对国家划的再估,及时调整逾期未完成目。 
99. 
进一步优化国家标准制修订流程,细化军民通用标准制定程序,探索建立标准制修订的争端解决机制,深化审编一体化制度改革,建立度定期通制度,将国家准制修周期压缩24个月。 

(四)化技会管理和服 

100. 会考核常化制度化,开展2020年度技会考核。
101. 
选择部分领域开展标准化技术组织优化重组,加大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共建力度,更好地适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 
102. 
完善准化工作(SWG)机制,推术组织管理新。 
103. 
建立国内与国际标组织机构同步建机制,实现国际国内技术机构相互对接。 

(五)准的用。 

104. 进一步发挥标准在质量基础设施中的主线作用,进标准与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协同发展,通过NQI的集成准的有效施。 
105. 
开展准化统计体系研究,探索建立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注重准在督抽法稽、信用管等工作中的施。 
106. 
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完善反馈平台功能,开展信息统计分析。 
107. 
研究制定施效果价方法,开展施效果估,用。 

(六)完善准信息咨 

108.鼓励准化技术组织和机构围绕复工复提供准化咨准技 
109. 
优化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深化标准信息资源军民共建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 
110. 
利用大数据、云算等手段,加快准信息服和平台建,面向政府和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 
111. 
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信息,为便利经贸往来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及、准确的服 

(七)加强标准化人才伍建

112. 积极推动标准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持更多高校开展标准化通识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加强标准化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化专业技能人才。 
113. 
完善准化教材体系,准化师资队伍建 
114. 
开展校园活,普及准化科普宣组织开展全国性青少年准竟 
115. 
加大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力度,提高准化业务能力。
116. 
与共建一路” 国家的标准化教育合作。 
117. 
发挥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作用,开展各类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 

联系

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22803288

公众号

美中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