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分站切换

美中订阅号

实时获取圈内资源
免费订阅鞋业头条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首页  >  会员动态   >  中国—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10年不会改变

中国—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10年不会改变

2008-02-19    信息来源: 步云天地-环球国际商贸中心

 今天中国的制鞋业

    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大陆凭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优惠的投资政策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等,及时并牢牢地抓住和承接了世界制鞋产业的转移,使大批外资制鞋企业,尤其是台资制鞋企业西移中国大陆,快速成就了中国大陆世界鞋业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本土制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高速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制鞋在世界鞋业中的霸主地位。

据统计, 1985 年中国大陆成品鞋总产量只有 16 亿双,到 1995 年就达到了 57 亿双,从而跃居世界第一产鞋大国宝座。今天,中国大陆年成品鞋制造数量突破 100 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 68% ,年成品鞋出口数量 78.5 亿双,占世界鞋业出口总量的 60% 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鞋业第一制造大国、出口大国。

    以下是中国大陆鞋业近年来的出口状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从中国大陆的进口状况。从这些表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中国鞋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1994-2006年间中国鞋类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单位:亿美元)

 

1995-2006年间中国鞋类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单位:亿双

 

 

2005全球主要市场鞋业产品的进口及从中国的进口

 

透视中国鞋业所谓的危机

 

然而,对于目前制鞋行业中国大陆世界霸主的地位,从2003年起,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国内许多报纸和新闻媒体,包括我们《亚洲鞋业》杂志都曾谈论或探讨中国大陆制鞋行业所隐藏的危机与考验。综合起来看,主要有:
  (1)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危机;
  (2)《劳动合同法》实施造成的危机;
  (3)人工成本上升造成的危机;
  (4)出口退税率降低造成的危机;
  (5)出口保证金台帐制度实施造成的危机;
  (6)原材料价格上升造成的危机;
  (7)土地成本上升造成的危机;
  (8)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的危机;
  (9)优惠政策逐步取消造成的危机;
  (10)客户要求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危机;
  (11)世界商业欺诈所造成的危机;
  (12)80后员工带来的危机等等。
因此,许多报纸及新闻媒体大胆预示:中国制鞋行业已经到达顶峰,国际转移已经势在必然。那么,这些危机真的会对中国大陆制鞋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吗?我的回答是:不!起码10年内还不至于对中国鞋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因为:

支撑中国制鞋行业发展的条件并没有改变

(一)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没有改变
   1、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对于任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诱惑。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是用之不竭。尽管目前许多制鞋企业在说,中国大陆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但究竟上升了多少?是否已经上升到制鞋企业无法忍受的地步?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来看,即使企业完全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以及世界知名客户所要求的SA8000来运作,以广东东莞为例,平均每人每月所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仅为150元左右。按每人每月生产150双成品鞋计算,每双所增加的人工成本仅为人民币1元。按月人均2,000元人民币的薪资计算,每双成品鞋的实际人工成本只有13元多一点。这或许对一些中、小型制鞋企业确实是个危机,但对中国绝大多数知名制鞋企业来说,还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据亚洲鞋业协会调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鞋企业月份人均工资超过5,000元人民币或1000美元,那么,也就预示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绝大部分制鞋企业将大规模地破产或者转移。而中国大陆制鞋企业员工月份工资达到5,000元人民币可能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
   2、近年来中国大陆所出现的缺工现象,实际上仅仅只是一种表象,是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是长期以来我们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后果。在80后员工普遍成为企业员工主体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制鞋企业仍以对待60年代、70年代员工的态度、支付80年代、90年代员工的工资来对待今天80后的员工,企业不出现短工现象那才真正奇怪。据亚洲鞋业协会调查了解,如果目前的制鞋企业真正能够“以人为本”,能够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来对待今天的员工、来支付员工的待遇,我们会真正缺工吗?
   3、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今日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许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改变态度,或者说并不非常欢迎,但是中国大陆内地呢?据亚洲鞋业协会的调查和了解,江西、湖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等广大内陆省份,仍以非常优惠的土地价格,非常优惠的政策在招商引资,甚至是山东青岛的胶州、胶南等地区都还是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在吸引广大制鞋企业。
(二)充沛的水电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没有改变
   1、尽管近年来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夏季都曾出现电荒现象,但随着全国电网的完善以及三峡等大型发电厂的相继投入使用和发电,即便如发达广东、上海等地区,目前用电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对于中国大陆广大内陆省份来说,电力资源则更是完全输出地区。
   2、与世界其它主要制鞋国家相比,如印度、越南、孟加拉、柬埔寨、俄罗斯、印尼等,中国的水电成本相对要低很多。中国广东工业用电的价格大约为每度人民币1元左右,内陆大部分地区则仅为0.5元左右。这相对于越南等国家与地区,可以说是太便宜了。
   3、中国的航空、铁路、海运、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日趋完善,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已经覆盖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运输发展迅猛,为广大制鞋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运输环境和服务。
(三)中国稳定的政局、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没有改变
   1、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稳定的政局往往是投资考虑的第一要素。中国大陆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虽然在1989年出现过一场风波,但整体上来说,是稳定的,也是繁荣的。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稳定,并被世界誉为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我们还可预计的是,中国政局稳定的局面将会一直持续。我们再反观可能成为制鞋大国的国家与地区,如印度、巴基斯旦、印尼、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多多少少都受到如动乱、宗教信仰、种族歧视等影响。
   2、虽然目前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等似乎对以制鞋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不是那么欢迎,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我们就知道,这仅仅是以上地区特别发达的几个城市的情况,如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佛山、上海、苏州等,其它并不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广东的清远、河源、肇庆等等,实际上仍然是在举双手欢迎我们制鞋企业的光临。
   3、中国大陆通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客商服务的观念已经基本深入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心中,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也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首要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可以预计的是,在中国地区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制鞋企业逐步西移或北上内地,并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可以期待!
(四)华人掌握制鞋行业订单的格局没有改变
      在世界制鞋行业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世界鞋业订单的80%掌握在华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订单由华人的工厂制造。如果您对这个行业陌生,您或许很难相信这个说法,但如果您真正深入到在广东的世界鞋类品牌的公司里、深入到鞋业贸易公司里、深入到世界主要制鞋产业基地和工厂,您不难发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世界制鞋基地转移到台湾、转移到中国大陆后,其他国家和地区再难有抗衡的力量。
除以上所说的支撑中国大陆制鞋行业发展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外,中国鞋业还有:
大批专业的制鞋人才
1、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培养了许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才。此外,80后出生的员工大部分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为近期的鞋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在中国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鞋业人才的培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鞋业人才的培训从大学到技校,以及各种鞋业管理技术培训班数不胜数。中国鞋业人才多种形式的培训,必将为今后中国鞋业的继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中国鞋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其制造水平、开发水平已经不输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这为中国制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完整的产业链
1、通过20年的发展,中国制鞋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其他鞋业发展中国家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2、鞋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印尼 、越南等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原材料设备交易市场,大部份原材料及制鞋设备还依赖中国及其他国家进口。
3、制鞋产业链的配套极其复杂而且品种繁多,各种专业技术及设备、原材料采购、专业人才的要求等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配备齐全。
4、中国的鞋业产业链发展经过了20年的磨合,并且在台湾又经过了20年的历炼,才有了中国鞋业今天的辉煌。
今天中国鞋业的消费市场
      中国13亿人口,本身就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大陆鞋业消费市场总量在2006年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年消费总量接近23亿双。然而,如果从年人均消费数量来看,中国仅为1.7双。与美国年人均7.3双、日本年人均4.9双、欧盟年人均4.8双、加拿大年人均3.8双相比,中国大陆年人均消费数量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设想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广大制鞋业者来说,中国大陆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
      我们还可以设想,假如中国大陆年均消费量为3双,年消费总量就是39亿双,又假如是4双,则年消费量是52亿双。再假如中国大陆人均年消费数量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年人均消费数量为5双,则年消费总量就是65亿双!
      因此,根据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年人均达到2双、3双的时间应该是指日可待!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中国鞋业继续大展宏图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004年全球鞋类产品消费主要市场消费状况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制鞋产业的转移

(一) 国内的转移
    1、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沿海绝大部分鞋厂并不是内迁而是内扩。如东莞华坚、裕元,广州海丰等制鞋企业,虽然在江西、安徽、江苏等新建了庞大的生产基地,但他们并没有缩小他们在广东的生产规模。之所以内扩,是因为广州、东莞等地的发展空间已经到了极限,加上广州、东莞等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都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因此,这些制鞋企业为进一步降低成本,追求更大利润,进行内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此外,内扩的原因还包括需求量的增加,原有生产规模已不足以应对订单的增加。
    3、更需注意的是,即使是真的转移,也还是在中国大陆的转移,而并非国际的转移。
那么,又如何看待部分制鞋企业向越南、印度等地的转移呢?
(二)国际扩展
    1、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目前中国制鞋企业并没有大规模转移国外的迹象。近年来,越南、印度、印尼,甚至巴基斯旦等国家与地区的制鞋业确实有长足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中国大陆制鞋企业外移的结果。而是中国大陆或台资制鞋企业为了应对国际反倾销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2、在越南、印度或在印尼,可能目前人工成本要比中国大陆低一些,但综合整个鞋子的成本来看,无论是越南、印尼,还是印度等,都不会比中国低很多。
    3、目前中国制鞋企业将近3万多家,而实际进行国际扩张的制鞋企业只有一百来家,并且扩张还非一帆风顺,其中的艰苦可能只有当事者才能感受。
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升值?
在我看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商业欺诈、客户要求的苛刻等等,并不只是针对中国制鞋企业,它是世界性的。因为无论您身处何地,您都必须面对这些挑战。而对中国制鞋产业,尤其是对中国外销制鞋企业,真正具有冲击作用的只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在这里,我需要特别提醒广大中国制鞋业者注意的是,人民币只是对美元的升值,对欧元反而是贬值。另外,我也要提醒中国广大制鞋业者,无论是任何贸易公司或采购商,他们都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可以保证他们品质、交期的制造厂商。
      还有,尽管人民币面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强大的升值压力,但中国大陆政府绝对不会屈服。因此,可以预期的是,升值将是渐进的。我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应该完全可以化解这一危机。
      此外,强化内销市场的拓展,进一步加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也是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是否中国制鞋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呢?我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中国制鞋业产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进入门槛非常低的制鞋业,在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的助推下,中国鞋业高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不到五年时间,中国鞋厂就由2万家增加到2006年的3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中、小型加工企业。由于订单的数量增长远远不及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大打价格战,进而导致了2007年大量中小制鞋企业的关、停、并、转。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制鞋企业重新洗牌的开始。可以预期的是,进入2008年后,由于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和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更多的中小制鞋企业还将加速破产的步伐。但对大部分管理优秀并具规模的中国制鞋企业来说,则无疑是一次相当好的机遇。通过这次洗牌,中国制鞋企业将步入更为良性的发展轨道,再度辉煌!因此:
综合以上分析,凭借中国人的勤劳、聪明、智慧和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上进心,中国制鞋业必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再创鞋业新辉煌!可以说,中国鞋业目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此,我大胆预测,在未来的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实际上,不仅是鞋业,在其它行业,中国制造的格局10年内也不会改变!

联系

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22803288

公众号

美中官方公众号